汪召坤正在检查配件。徐峰/摄
从业20多年,负责客车轮轴质量把关的工长汪召坤将工作干出了“大名堂”:10万条轮对出库“0故障”!
列车飞驰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全靠一对对钢铁“风火轮”。轮对是机车车辆上与钢轨相接触的部分,由左右两个车轮牢固地压装在同一根车轴上所组成。旅客列车每到60万公里的运行里程,就会迎来一次较大规模的检修,在经历除锈、跑合、组装等60多道严格的检修工序后,“健康”的车轮才会被重新安装在南来北往的列车上。“火车要想跑得快、跑得稳,优质的车轮是保障。”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昌客车车辆段工长汪召坤说。
每天快速、准确地发现车轮配件的安全隐患,就是汪召坤的必修课。同自行车一样,旅客列车车轮轴承里也有很多滚珠,用来支撑轴承使其转动,在列车行进时,起到减小摩擦力、提高轴承使用寿命的作用。
这些小小的圆柱体看似不起眼,却很“娇贵”。为了保证运行稳定,列车轮对的轴承滚珠数量和型号往往都相对固定。在清洗时,一旦散落,会造成价值数千元的整副滚动轴承报废。
起先,对如何高效清理客车车轮轴承滚珠,汪召坤一直想不到好办法。
一天早上,汪召坤刚起床,看到老婆在梳妆台梳头,桌子上放着圆形发卡,突然来了灵感。“我当时就想,头发也很顺滑,但是一个小小的发卡,却能将头发牢牢固定住,那圆滑的轴承滚珠,能不能用类似的原理进行固定呢?”汪召坤说。
汪召坤困意顿消,抓起发卡就出门了。不过,“发卡只是个启发,要运用到机械上却天差地别”。
于是,汪召坤画图纸、量尺寸、找材料、跑现场,对一个个圆滑的车轮细细比对,用手电筒一动不动地观察研究小小的轴承结构,有时在车间一待就是一整天,“当时家人和朋友都说我‘魔怔’了”。
“现场投入使用后,车间的材料员算了一笔账,这个小发明一年就能节约生产成本100余万元。”汪召坤充满了自豪感。
随后,汪召坤继续改进和完善轴承“发卡”的构造,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进行申报,这个被命名为“轴承清洗防滚子丢失护导器”的“小卡子”,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
2017年,以他名字命名的“汪召坤工匠小屋”正式成立。汪召坤抓住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鼓励培养创新型青年骨干的机遇,在全段范围内选出4名青年骨干,作为自己的工作室核心成员。工作室成立以后,他一口气列出了20余条技术攻关的任务清单,带领青年团队开启了漫长且艰辛的创新探索之路。
“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保障车轮质量的两大驱动力,必须做好创新和育新‘两道大题’。新入路的年轻人脑子活、肯学习,培养青年就是培养未来。”汪召坤对徒弟潘港格外重视。他认为,新入职的年轻人“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汪召坤对这个大学生徒弟的要求不止于“怎样做”,而是要进一步地思考“怎样做好”。
如今,汪召坤带出的徒弟很多人已经走上了工班长、质检员、技术员等管理岗位。其中,有11人在全路各级技术大比武中获得个人单项名次,多人荣获“全路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汪召坤工匠小屋”也取得攻关成果68项,国家专利2项,QC成果“国优”1项,湖北省职工先进操作法1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轴承技术攻关,是我们必须要持续攀登的高峰。”汪召坤手上拿着一枚小小的轴承滚珠,这样告诫“汪召坤工匠小屋”的成员们。
徐峰 付琳 王世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伟